
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有网友问,上半身总汗不透,天热或太阳一晒,后背、胳膊的汗几秒就能把裤子浸湿,用过中药却不见效。这种情况在中医看来,多是气阴不固兼湿热内蕴所致。胃气虚则卫外不固,气不能摄汗,阴液亏虚则不能濡养肌肤、敛藏津液,故上半身汗出异常;湿热郁于上焦,蒸腾津液外泄,便导致头肩、后背等部位汗出尤甚,汗液黏腻且易浸湿衣物,三者相兼,便有了这般棘手的出汗问题。
图片
西医对此类症状并无统一病名,多归为 “多汗症” 范畴。其发病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密切相关,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,会导致汗腺分泌亢进。此外,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糖尿病、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,或某些药物副作用,也可能引发类似多汗表现,需通过检查排除器质性问题。
中医对汗证的论述由来已久,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阖者也。” 卫气虚弱则开阖失司,汗液易泄;《丹溪心法》亦言:“湿土寄旺四时,寒热燥湿皆能致病,而湿热为病者十居八九。” 湿热内蕴,熏蒸于上,必致汗出黏腻。二者结合,便点明了此类汗证的核心病机。
针对这种气阴不固兼湿热内蕴的情况,我拟一基本方:黄芪 30-60 克,个别重症可增至 90 克;黄芩 9-15 克,黄连 3-6 克,当归 9-15 克,地骨皮 9-15 克,五味子 6-9 克,麦冬 9-15 克。用药时将诸药加水浸泡 30 分钟,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煮 20 分钟,取汁温服,每日一剂,分早晚两次服用。
此方配伍颇有讲究,黄芪为君药,性甘温,量大以补气升阳、固表止汗,直击气虚不固之根本;麦冬甘寒多汁,能养阴生津、润肺益胃,补养阴液之亏虚,契合气阴不固的病机;黄芩、黄连苦寒,清利上焦湿热,针对湿热内蕴之标证,三者寒温相制,使补而不助热、清而不伤气、滋而不恋湿;当归养血,气能生血,血能载气,助黄芪补气之力;地骨皮清虚热,针对湿热久蕴可能滋生的虚热;五味子酸涩,敛肺止汗、滋肾生津,既增强固表效果,又助麦冬养阴,诸药合用,标本兼顾,恰好对应病机。
方中加减变化需随证调整,这正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所在。若患者胃不好、饮食消化差,加焦三仙各 15 克、焦白术 9 克,以健脾和胃、消食导滞;若有口干、口苦,加生地 15-30 克、玄参 3-6 克,滋阴润燥、清热生津;若怕风明显,加白术 15-30 克、防风 6-15克,仿玉屏风散之意,增强固表御风之力;若睡眠不好、多梦,加酸枣仁 15-30 克、远志 6-9 克,养心安神、交通心肾;若汗出黏腻、舌苔黄腻明显,加薏苡仁 30 克、茯苓 15 克,健脾利湿、清化湿热;若伴有胸闷、胁肋不适,加郁金 9 克、柴胡 6-9 克,疏肝理气、宽胸解郁;若心慌、气短症状突出,加党参 15-30 克、益气养阴、宁心定悸;若手足心热、潮热,加知母 9 -15克、黄柏6- 9 克,滋阴降火、清退虚热;若大便溏薄、乏力明显,加炒山药 30 克、莲子肉 15 克,健脾益气、固涩止泻;若头晕、面色苍白,加熟地黄 15 克、白芍 12 -18克,养血补血、益气安神。
需特别强调的是,以上内容均为科普知识,仅用于解释病症机理与中医辨证思路。中医治病讲究 “千人千方”,每位患者的体质、病程、兼夹症状都存在差异,用药剂量与加减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。严禁自行按方抓药服用,以免因辨证不准导致病情加重或引发不良反应。若有类似困扰,务必及时寻求专业中医师面诊,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福彩3D直选6精准预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